——江汉区班主任论坛演讲稿
郑敏
尊敬的各位教育界同仁:
上午好!
我是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的班主任郑敏。我现在展示的照片是一张承载着特殊记忆的毕业照。大家能看到背面的教学楼吗?三楼窗边那个模糊的白影,猜一猜是什么?它是一具陪我度过医学生生涯的骨骼标本。它很像位沉默的老朋友,见证了我人生最重要的选择。每当被问及为何从医学生转型为师范生,记忆总会将我带回到大学支教的那个夏天。
那一年是2008年,我永远记得,因为那次我们是去希望小学普及奥运会知识。希望小学的条件艰苦,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当陪着孩子们蹲在尘土飞扬的地上吃完午饭、适应着孩子们杂乱无章的宿舍里的昏暗、看着孩子们蜷缩在旧木板拼成的床上、听着她们讲述着自己的困惑、看着孩子们说话时举起的小手的指甲里满是黑黑的污垢时,我的心脏像被攥紧了。我能做的是,打来热水帮她们擦脸,为她们剪指甲,给她们扎辫子,在课堂上讲述奥运健儿的故事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我对孩子们说“我们在大学等你们”的话语给予他们希望……临走的时候,一起去支教的同学抓拍了这张照片,其中穿白色衣服的人是我。孩子们不舍的眼泪让我明白,哪怕一点点关爱,也能像春雨滋养种子般唤醒希望。
从此,我的人生方向发生了改变。我一个人考教师资格证,一个人备考教育研究生,一个人与90后一起读研......从2008年支教到2017年成为一初人,我用10年时间站上了梦想的讲台。
一、萤光——用仪式点亮初芒
当我成为老师,我开始思考如何营造有温度的班级环境。我还记得我现在班级的学生第一次进班的情景。孩子们好奇地围在签到处,有学生举着沾着颜料的手指问我:“老师,您为什么要搜集我们的指纹呀?”当所有指纹在帆布上交叠成星图投影时,教室里爆发出惊叹的掌声,“同舟共济,荣辱与共”不再是个抽象的词汇,孩子们按下指印就像新生儿按下手足印般郑重,我们用指纹签到昭示集体的诞生。我告诉孩子们:“每一个指纹代表着咱们班每一个同学,今天我们所有人汇聚成一个集体。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个独特印记都是星河不可或缺的光点。”
这种仪式感也延续到班级文化建设。提到班级文化建设,这张蛋糕照片让我印象最深刻,这是我们班一个学生为自己设计的生日蛋糕。一开始,我只觉得这个蛋糕好看。学生对我说:“郑老师,您知道这个蛋糕的秘密吗?你数一数这个蓝莓多少颗?二十九颗蓝莓代表班级男生,二十一颗草莓代表班级女生。依托着班级理念‘聚是萤火,凝是星河’,我一直想在我生日这一天,大家聚集在一起。老师你知道蛋糕的三层是什么意思吗?这代表着我们初中三年一起努力实现我们班徽中的目标。”当她给我分享后,当时我的感动是无以言表的,原来孩子们跟我一样也深爱着这个班集体。
还记得我们班名“星萤六班”诞生的那个下午,教室里的讨论声像煮沸的茶水,直到蒋潇瑜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萤火虫的光虽然微弱,但聚在一起就能照亮整个夏天!”那一刻,我看见五十双眼睛突然都亮起来。萤火虫的生命虽然很短暂,但是它依然有光芒;星萤六班的每个孩子可以很平凡,但是有各自的价值与存在的理由。刚开始带班的时候,我在暑假做了很多准备,想着新一轮带班,要改变之前的不足,打造更多完美的学生。这个瞬间让我顿悟:教育不是打造完美的学生,而是让每个生命找到自己的发光方式。我们共同确立班级哲学:“接纳真实的自己,发出独特光芒,彼此辉映温暖。”
班级文化形成之后,渗透在班级的各个方面:班级柜子门帘,宣传委员设计的展板,学生放作业的班级文创袋,马同学元旦送给大家的班级徽章,学习委员制作的班级姓名贴,文艺委员设计的班级成长记录表,劳动委员张贴的班级卫生工具……这些让我忽然明白:所谓班级文化,不过是把孩子们眼里的光凝结成可见的形状。
二、护光——构建情绪光合系统
光也有照耀不到的地方。这是我上届学生小琪设计的素材,妥妥才女一枚。但是,这样优秀的一个女孩,在和老师、同学相处的时候,总是以一种非常胆怯的姿态示人。她不敢大声说话,交流时不敢正视老师,甚至在班上感觉不到她的存在。她有一个爱玩的好朋友,小琪每个课间都不敢拒绝她出去玩的请求。我有时候要她修改素材,她明明已经很让我惊艳了,却一次又一次小心翼翼地说自己没做好,这让我特别心疼。我开始思考:怎样让那些胆小而又内向的孩子发出光呢?
一天上课,她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小,边上有一个男生马上大声地替她回答了,班级同学鼓起了掌。这种全班的支持状况并不是偶然,而是我的班级正在进行一项团宠计划。我在网上制作了“团宠计划”的展板展示在班级里。“团宠计划”是为了让每个学生享受无条件的支持,每天按照学号选取一名同学,同步地将展板上的同学的照片和姓名替换。我还清晰地记得那一天,2022年9月5日,那一天是小琪的生日,也是她可以享受班级无条件支持的“团宠日”。这一天午餐时间一到,生活委员就把第一份热腾腾的盒饭递给小琪同学。下课过关数学题思路时,她的桌边围了一堆给她讲解数学题的同学。当她拿起扫帚刚准备值日时,小豪就说:“快给我,今天我来。”这一天,好朋友想跟她坐,她也鼓足勇气拒绝了。那天放学,当被同学们呼唤站到前面来第一个放学时,她居然没有像往常一样提前举起跟我击掌的手。看着她有点局促地走过来,我担心是不是过于的关心让她不适。没想到她走过来,紧紧地抱着我说:“老师谢谢您!”我忽然明白,教育最动人的魔法,是让被遗忘的角落也能折射阳光。让每个孩子自信起来,让每个孩子都知道自己值得被爱。现在我们来欣赏一段她编排的室内操。第一个领舞的就是她。当她最后一个动作举起手的时候,我们发现她眼里的怯懦已化作自信。
但光的背面总有阴影。有一天批改作业登记本时,我吓了一大跳,一个血指纹撞进我的眼帘,“连呼吸都觉浪费时间”的留言更是刺痛了我的心。这是期中考试复习周的某一天,当我走进教室去找写下这个纸条的同学时,突然发现两个月过去了,我们班学生笑容少了很多,课间走出教室的人少了很多,而埋头做作业的同学特别多。看着学生们疲惫的眼神,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孩子们心里的那份压力以及煎熬。从小学到初中,作息时间更紧凑,课程安排更密集,评价体系竞争性更强, 孩子们也无法像小学一样轻轻松松拿高分。面对这些不适应,孩子们只能无限制地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这个血指纹警醒着我,要守护好孩子们眼中的光。
“运动是情绪的最佳调节器”,班级十分钟课间计划应运而生。一开始孩子们是不愿意出去的,我在网上购买了各种适合课间的器材,他们终于走出教室了。翻飞的毽子与压力投壶共舞,抛掷的沙包和飞舞的跳绳带走焦虑的重量,乒乓球的脆响叩开心扉,还有那自创的别具一格的乒羽球。但是在这紧张的复习阶段,孩子们天天课间在教室外傻笑,科任老师提醒我这样下去会不会不好,考不好他们压力会更大。我说,我们等等看。考试结束后,我把课间经常外出的学生成绩与总在教室内学习的学生成绩对比,发现并没有因为课间的放松而影响学生的成绩。别小看十分钟的喘息时间,那些被运动带走的焦虑,最终都转化成了对抗人生风雨的肌肉记忆。
班会课是班主任重要的教育阵地。我尝试着在班会课上让学生有完全放松身心的空间。请大家一起看看我们班上周班级群舞解压班会。前段时间在资料中看到《英国医学杂志》研究发现:改善情绪的运动方式中,效果最好的是舞蹈,超过了慢跑和瑜伽。平时的班会中也会加入小活动解压。与《对手共成长》加入扳手腕比赛,制定目标时加入盲人摸象,应对考试压力的小水枪大作战,友谊的默契大考验,开心的班级吐槽大会。
当我们在操场上追逐嬉戏,当我们在课间玩起“开心乒羽”,当我们在班会上分享彼此的梦想,班级蜷缩的小蘑菇们开始舒展盛开。我想要守护的光又回来啦!孩子们的笑声,像春天的溪流,冲开了心与心之间的坚冰。我更加坚信张桂梅校长说的:“让孩子先成为健康的人,再成为优秀的学生。”是啊,教育的真谛,不正是守护每一个生命在阳光下舒展的姿态吗?看着孩子们在镜头前绽放的笑脸,那些在阳光下大笑的课间,毫无心理压力的班会,何尝不是最好的心理课堂?
三、织光——搭建家校能量环
作为班主任,大家可能跟我见到相似的场景:翻开家校联系本,家长留言处有时被学生用修正带涂得斑驳不堪。然而,透过光线,那些被掩盖的字迹依然隐约可见。“我重新打印了一份周练,让她重做,她却跟我大吵一架。”深夜,手机屏幕突然亮起,一封封长达千字的留言进入眼帘,冷光映照着父母反复删改的焦虑与无奈。这是我们班家长给我发的消息,我们班家长总是说:“我从来不给孩子压力。”但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他们会寻找各种方法去“指导”孩子,会对孩子说,“你的英语很厉害,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年级第一”,“每天坚持做三道压轴题,你太有毅力”……有的家长言语上或许没有提要求,行动中却到处透着无形的压力。当第五次听到“只是让她把计算题重做,培养细致习惯”时,我忽然读懂了中国式温柔的苛求——爱像透明的保鲜膜,看似轻柔却裹住所有喘息的空间。这些散落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这些浸透着爱与困惑的瞬间,让我逐渐领悟到教育的真谛——它从来不是教师一方的孤军奋战,而是家校之间星火相传的共育之旅。
于是,我开始在作业本里悄悄埋下点点星光。在“教师留言处”的萤火虫卡片上,记录下孩子帮同桌捡起橡皮的温暖瞬间;在“进步小太阳”的图画中,描绘他们第一次勇敢站上讲台解题的身影。班级群里,我分享着学生们课间认真背诵、过关的照片,让家长看到孩子在校学习的刻苦努力。当这些微小的光芒飞向每个家庭时,我清晰地看见,那些曾经坚固的焦虑之冰,正在悄然融化。
我们开创了“家长育儿金点子”分享活动,让曹爸爸的“拥抱沟通法”在群里生根发芽;我们设计了“成长三部曲”线上家长会,用真实的案例教会父母听懂青春期的弦外之音。每天清晨,班级群里准时播报“今日分享”,渐渐取代了此起彼伏的焦虑追问。这是我上届初三制作的每日分享,我要特别感谢《江汉心育》公众号,我的很多素材都是在这里面选取的。
最让我震撼的蜕变发生在李爸爸身上。曾经,他只会用“为什么考不到满分”来质问孩子;如今,他对孩子说:“这次进步是和自己较量的胜利,继续突破自己吧!”当批评化作具体的赞美,当质问变为真诚的倾听,那些横亘在亲子之间的冰川,正在化作润泽心田的春雨。
教育,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役,而是一群人的接力;不是焦虑的叠加,而是信任的共生。在家校共育的星河里,每一颗星星都在照亮彼此,因为所有静待花开的坚守都值得,所有破茧成蝶的成长皆有光。
四、结束语
当班主任的这些年,我每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早上六点出门天还没亮,晚上回家孩子都睡了。批改作业、处理学生问题、接听家长电话、开各种会,这些任务似乎永无止境。有时,疲惫至极,我甚至会在回家的车上默默流泪。
当我们在守护学生光芒的同时,自己的光芒同样需要被守护。感谢我的支持系统里的每一个人守护着我的光芒。下班回家,有爱人饿着肚子等我一起吃饭,两个孩子抢着帮我拎包,婆婆特意为我学做湖南菜;上班,师父们手把手教我应对问题学生,心理老师把点心推到我面前:“我不是来问学生情况的,是听见你早上打电话时声音在发抖。”更别说同伴悄悄帮我加热的午饭,学生每天送我的一幅图……这些温暖碎片为我搭建起立体的生命支架。各位不妨伸出手指,数数我们的支持系统:深夜等你的人,读懂你沉默的人,为你学新技能的人……哪怕只剩一双手稳稳托着我们,就足够让我们在风暴中站稳脚跟。我们的光芒就会源源不断地向外发射,持续照耀着学生。我相信,在未来的生活中,学生也会将这份光芒传递下去。
从2008年支教到此刻,当我看着少年眼里的光被点亮,当我听见“老师,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的报喜声——我永远记得,成为一名老师,是我用人生做出的最骄傲的选择!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